学生成长

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成长 > 心理健康

构建中学生抑郁预防与干预工作体系

发布时间:2022/9/5发布者:朱燕斌访问次数:

构建中学生抑郁预防与干预工作体系

文/周静 林馨

抑郁症是由遗传、环境和个人因素共同诱发的疾病,它不是矫情、脆弱的代名词。当下的青少年面临成长挑战复杂,如果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理解和回应,则极易演化并发展为抑郁症。有调查研究表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抑郁情绪问题有逐年增高趋势,这对我们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识别和预防,特别是抑郁症的防预。学校从常规落实、分层实施和系统推进三个维度构建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体系,通过心理科普、心理普测和访谈评估提升预警工作;通过转介指导、医教结合、辅助会谈、复学访谈和案例讨论,做好持续应对工作;通过家校协同、课程建设和活动建设,促进积极育心工作。

一、预警工作:家校协同预警机制的建设

抑郁情绪是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情绪状态,可以通过自身调节进行排解。而抑郁症是属于病理范畴,学生很难自行调节,必须就医诊断治疗。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旨在风险预判关口前移,开展早期筛查及提升班主任、家长、班级心理领航员的识别与应对能力,科学指导高风险学生家庭及早陪伴学生到医院诊断。

(一)预警组织架构与工作目标

学生发展中心下设的积极成长心理中心定期召开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专题会议,通过“为心护航”心理服务体系指导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与年级组合作开展预警工作等心育活动,组织班主任、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并提供保障。

预警工作重点指导教职工、心理领航员和家长有能力识别、理解抑郁症状,通过心理普测做好筛查,及时发现并引导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及时就医诊断,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二)建立家校协同预警队伍

班主任是心育中坚力量,也是危机预防系统中的关键力量。班主任是“班级—学校(社区、医院)—家庭资源”的整合者,一直在一线开展心灵对话的工作者。心理普测之前,借助学校班主任培训平台开展班主任危机干预专题培训,提升班主任心理危机识别及应对能力,指导班主任有意识觉察学生心理状态,早发现早关注,及时联系积极心理成长中心跟进。

心理领航员是班级心理阳光的传播者,是同学心理状态的觉察者,是班级朋辈支持系统,是老师与同学间的桥梁。由班主任推荐性格细致、有责任心的学生参加积极心理成长中心开展的班级心理领航员系统培训。班级领航员受训后回到班级在积极心理中心指导下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心理科普、心理班会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常规心理困扰调节、心理危机即时觉察中,提高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认知水平。

家庭是滋养孩子心理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危机预防系统中的基础力量。积极成长中心制作心理剧《十一小欢喜》《羊群效应》、心理舞剧《青春》、心理普测科普视频,指导家长了解青春期成长挑战、心理普测意义,让学生及家长知晓心理求助路径,提升家长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和主体责任感。

(三)早期筛查与会谈评估

积极心理成长中心采用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心理测评问卷,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心理普测的科学性、整体性、有效性。心理普测前,学生通过心理普测短视频了解心理普测的意义及心理危机求助路径,增加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每年10月年级组指导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参加网上心理普测。普测数据统计完成后,积极心理成长中心安排心理辅导老师约谈有心理成长需求的学生,心理辅导教师通过会谈对学生进行评估并分级建档。若会谈识别学生有自残、自杀等高风险,积极心理成长中心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及时反馈班主任—告知家长及时就医诊断—学生就医诊断后,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医嘱及配合医嘱提供相应心理支持。

二、持续应对:系统促进专业诊疗

虽然社会大众对于心理健康有了更多的维护意识,但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和应对仍存在很多源于未知的担忧和误解,甚至羞耻感。因此,针对有严重情绪问题和抑郁症状的学生,学校会同步展开针对家庭(主要是父母)的工作。

(一)知识普及促进理解与转介

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识别率低和规范治疗率低的问题,如:家长常将学生的抑郁表现归结“懒惰”,而缺乏对抑郁孩子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食欲下降等典型症状的认识;部分抑郁学生常伴随“易激惹”的行为表现而被误解为“叛逆”,但实际是对自身抑郁状态的焦虑。在发现学生有突出抑郁情绪或严重心理问题时,学校在家校会谈工作中会明确告知家长,抑郁症的诊断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诊断,不能自行判定。

同时,对于不配合就医或不能理解孩子情绪问题的家长,学校将通过家长约谈明确告知抑郁学生的高风险因素:自我价值感缺失导致的自伤自杀行为,学校心理老师工作职责及权限对抑郁学生帮助有限,以及《精神卫生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对家庭给与孩子提供专业治疗的要求等,指导家长整合家庭资源。当困境家庭有就医困难时,学校联系社区一起对困境家庭提供政策支持的援助。

在家长对抑郁的发病机制有科学了解后,学校还将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加深对孩子的症状与行为心理意义的理解,提高抑郁学生就医率、治疗率。同时,结合家庭需求,对心理治疗转介资源、请假制度、复学流程、服药、定期回访及预后相关信息给予说明或指导。

(二)医教结合展开支持性会谈

心理辅导老师积极参加市区卫健委及教委组织的精神卫生培训,了解就医诊断流程、服药议题、复学议题等,有助于指导家庭选择可靠的医疗机构及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敦促家长在医生诊断后遵医嘱服药;有助于指导家长在疗效不佳时尽快陪学生复诊遵医嘱调整抑郁治疗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组合。另外,对于经医生诊断后需要服药治疗的学生,常常出现因家长或学生本人担心药物副作用自行减药、停药和拒绝复诊等情况,导致抑郁状态持续无好转让家庭失去治疗信心的现象。因此,为了减少病情反复,保持学生稳定的情绪和生活、学习能力,学校指导家庭规范就医、遵循医嘱。

同时,父母在面对有抑郁症状的孩子时通常是焦虑、担忧和不知所措的,我们会采取支持性会谈帮助父母理解自己的情绪,减少自责感和愧疚感。包括正确看待家校医的合作互助关系,引导父母在家如何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给予回应,如何避免常见的抑郁家庭互动模式(小心翼翼、迎合),家长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向孩子传递积极的应对策略等,促进家庭对孩子治疗的正向作用。

(三)辅助辅导与复学访谈

对于经过专业评估与诊断,身体和情绪状态满足在校学习要求的学生,在尊重家长和孩子意愿的基础上,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提供辅助辅导服务,在促进孩子情绪情感表达的同时,帮助孩子在校学习期间稳定情绪、合理认知及发展人际等。

对于因病休学,期满需要复学的学生,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会先进行复学访谈,对学生情绪状态、认知状态、问题解决策略、应对方式及支持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解和评估。对恢复较好的学生,记录并不定时进行班主任、本人回访,掌握其适应状态。对治疗不理想的学生,加强家长情况告知流程及安全风险,对仍需要复学的学生保持紧密的班主任及本人回访,在本人同意时,固定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积极心理成长中心定期邀请王虓等专家及朋辈咨询师开展案例督导及案例讨论,为后续辅导工作摸索方向、积累经验。

三、积极育心: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

学校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目的不能只着眼于消除危机,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关系中提升心理功能,引导学生为生命赋能、赋义,转危为成长契机。我校积极探索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通过“幸福成长”课程体系及“为心护航”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指导师生、家长合力建构涵养校园、班级、家庭中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在好的关系中发展,提高心理韧性,远离抑郁。

(一)完善“幸福成长”课程体系

青春期学生情绪波动剧烈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在适应、挫折的时间段出现抑郁情绪更是正常心理反应。青少年在科学指导下不断通过练习提高调适情绪的能力、提升心理韧性,对青春期学生的当下和未来都有积极助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全体学生身心成长服务的,主要是通过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在青春期情绪风暴挑战中成长。

积极参与南岸区区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用书“幸福成长课”,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构建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关系,响应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心理发展需要。

我校在高中阶段“幸福成长课”之“理想与人生”课程实践中,引导高中生积极探索内外部世界,练习整合资源、增加心理韧性,提高对抑郁等情绪的转化整合能力。

(二)拓展“为心护航”心理服务体系

我校构建了“为心护航”心理服务体系,通过“心海启航”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心辰导航”教师心理服务体系、“心港护航”家长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家长、教师“成长自我,乐观探索,创造幸福”的幸福能力,指导教职工、心理领航员、学生、家长合力建构涵容学生人格成长的校园、班级、家庭环境。

1.“心海启航”学生心理服务体系

“心海启航”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建立了“以心理辅导教师为指导,学生会心理社团为核心,心理领航员为骨干,全体学生参与的主体心育”运行机制。

心理社团、心理领航员是传播心理阳光的使者,连接着师生,滋润着同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开展心理社团课、心理领航员系列培训,培养心理社团团员和心理领航员增长调研学生成长需求、科普心理健康知识、设计实施心理活动、朋辈心理支持能力。心理社团、心理领航员参与设计实施的“5·25”积极心理健康周、“聆听花季”性心理讲座,营造了学校、班级积极心理成长文化氛围,带领同学们参与探讨如何认识自己、珍爱生命、意义生活,携手成长。

2.“心辰导航”教师心理服务体系

在心海自我探索过程中,中学生迫切需要教师似“航海九星”指引航向,当教师心理状态稳定时,学生在心海扬帆探险中收获成长。“心辰导航”教师心理服务体系搭建了暑期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班主任沙龙等教师、班主任心育能力提升平台,搭建“静时馨屋”女工心理茶室、“童梦花园”教师亲子活动等教师心理成长平台,支持心理辅导老师参加区域边玉芳团队名师工作室高端培训,促进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心理成长,指导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互助解决教育实践过程的困惑,提升了班主任、教师、心理辅导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心育能力。

3.“心港护航”家长心理服务体系

家长是参与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亲密伙伴,也是加强家校沟通,建设“书香南岸,幸福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制作“言传身教”等家庭教育系列短视频,指导家长探索自我、探索家庭关系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习建设稳定的亲子关系;和重庆科教频道合作推出厌学、抑郁专题的线上直播互动活动,向家长普及抑郁防治知识,减少家长焦虑。

心理健康不是从天而降,它源于个人转化挫折的成长体验,是积极创造出来的。我校将继续探索与深耕“幸福成长·为心护航”学生心理工作体系,多维度提升学生、家长、教师“成长自我、乐观探索、创造幸福”的能力,在自我探索的路途上迎接挑战,为学生成长筑基,为家庭幸福护航。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