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重庆十一中,一股清香之气扑鼻而来。漫步校园,渐渐地触摸这所百年名校律动的脉搏、精神的内涵。
百年名校到底好在哪里?学生感恩“十一中是快乐成长、放飞梦想的乐园”;老师自豪“十一中是自我发展、职业成长的绝好平台”;家长、百姓称赞“十一中是不折不扣的好学校”。而在不少老南岸人眼里,十一中俨然是“南岸教育的一面旗帜”。
“让教师乐教、善教,教得有效;让学生乐学、善学,学得愉快;教学质量让师生满意、人民满意!”新时期的十一中,已经在全力践行幸福教育的美好梦想,续写百年名校新的辉煌。
A
把“尴尬”变成“闪光点”
从高效课堂里走出智慧人生
如果在全国性的赛课中,教学设备突然出现了意外,你会怎么处理?
这不是一道测试题,而是发生在十一中周霞老师身上的真事。准备好的PPT放不出来,现场一时有些慌乱。然而,她灵机一动,模仿《鲁豫有约》访谈轻松调侃:“亲爱的同学们,不要担心,导播播出时会帮我们把这一段掐掉的。现在请工作人员帮我们处理一下。”
此举赢得专家会心一笑,学生也顿时放松。把尴尬变成闪光点,最终周霞凭借扎实的功底、精彩的讲解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获得了特等奖。“这和学校平时对老师的要求、训练不无关系。”周霞说。
“临场应变能力体现着教师的智慧,也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成果。”校长钟进友说,“有乐教、善教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乐学、会学的学生,课堂才能真正走向高效、卓越。”
把课堂看做学生成就梦想的舞台,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十一中的老师们排兵布阵、运筹帷幄,教育谋略与智慧在课堂上尽显。
例如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解李清照的《一剪梅》前,借助音乐让学生感知诗词的内涵;在历史课上,老师打破教材体系重新编写有趣实用的教学设计;地理课上老师更是让同学们模拟前来投资的企业家,完成对工业布局的掌握……这些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精彩课堂在十一中的校园里随时呈现。
“课改不仅仅是‘位置摆圈圈,黑板放四边,学生打转转’的浅层变化,最重要的是改变以教为主成为以学为主。”教务处主任唐荣龙介绍,“走向卓越课堂,我们分为三步走,即从有效到高效再到卓越。学校先后组织了近400人次外出学习,借助展示课、赛课、示范课等系列活动实现以赛促教,并通过网上评价系统将评教工作做出实效。”
高效课堂无疑给这所百年名校注入了强劲动力。正如专家所说,“注重学生创新过程和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结构,这样的‘高效优质课堂’必将对十一中的发展奠定更好基础。”
B
“兴趣”敲开“名校门”
特色教育引领学子奔向美好未来
对于蒲正豪同学来说,他与科技有着不解之缘。高二时被新加坡本科全额奖学金高二项目选中,面试中一道信息技术有关的题让其他同学面露难色,而他正是因为平时的积淀,最终脱颖而出,如今已经被公派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
好消息接踵而至。刚刚结束的市青少年科技大赛中,学校罗涵和黄钰婷同学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作品获得评委的高度好评。特别是“黄钰婷同学的猫儿屎快速繁殖技术的探索,为大量种植提供了技术基础”。
近年来,学校牢牢抓住“科技特色教育”这一龙头,学生频频在全国、市区的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仅去年,学生就获得全国一、二等奖14人次,省级奖100余人次,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1人次,南岸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1人次。
“科技引领未来,人才改变世界。”钟进友说,今天的青少年就是社会的未来。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全面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思维方式、创造发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不断纵深素质教育。
学校率先成立科技组,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研究生曾维义担任指导,先后聘请了香港大学教授吴天明等人做课程顾问,吸引一大批有科技特长的老师组建了科技俱乐部,有效地夯实了教师实力。
同时,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策略下,开展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机器人科技兴趣小组,开设《创意发明》、《机器人》等10多门选修课,保证人人参与。
“科技活动不仅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我严谨的时间观念,做事更有效率了。”曾获得多次竞赛一等奖的刘家桐在科技与学习中找到了最好的平衡点,成绩取得了很大飞跃。
“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心理素质更好了,自信心也更强了……”从极度的不自信到如今的侃侃而谈,徐明(化名)在科技中激发了兴趣,并被老师推选做管理员,如今不仅自主研发出了班级管理的软件,还编写了数万字的《手机编程》的书籍,自信心大涨。
科技特色教育,不仅让这所百年名校迸发出了新活力,也助力一个个学子奔向自己美好的未来。
C
从“累”到“游刃有余”
自主管理点燃学生成长动力
“在十一中,虽然只是短短几年,但感觉成长很快。”“在十一中,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但是体会到一种幸福……”说起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同学们充满了感怀。
文可心在参加英领事馆和南岸区的联合培训中得到启发,想在学校内部创办Dream &Team(梦想与团队)。这个女生以“说干就干”的魄力迅速招兵买马,短时间内吸收了50多名社员,并设立了编辑部、动漫社、科学社、外联部等。
“《DTeer’s》杂志印发出来就火了,受到了很多学生追捧,一度还引发了校园文学热潮。”文可心不无自豪地说,“从写稿子、选稿子、找资料、排版式、拉赞助等,都是社员自己完成的!虽然辛苦但很值!”
提起最大的收获,她说:“从最开始的累到现在不累,最大的秘诀就是要充分借助团队的力量,让每个人都发挥所长,取得最大的成效。”
“给学生自主发挥的平台,教育应培养出负责任、有担当的人。”钟进友表示,当前“中国梦”的提出越来越呼唤“负责任的一代”,让青少年学会自我负责、自我管理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热点。
事实上,从1998年在全国最早设立并引起全国瞩目的“学生校长助理”,到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监督岗”,再到各班的“班主任助理”,最后落实到班级内“小组长及室长负责制”,以及如今遍地开花的社团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已经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
“仅仅社团管理来说,从2009年2月第一个社团成立至今,通过整合和新增,目前有20多个社团,会员总人数近2000人,全是由学生自主管理,老师在旁边仅作指导。”杨洋老师介绍。
“给每一个学生以自我成长的有利平台。十一中这样的自我教育,就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龚春燕曾这样评价。
如今,从十一中走出去的学生,不仅能够迅速融入到新环境中,还以十一中所特有的“世界眼光”、“领袖气质”成为各个学校的学生会主席、社团骨干,挥洒着他们如火的青春。
文/何霜 胡忠英
校长视点
引领师生走幸福教育之路
重庆十一中校长 钟进友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得到尊重就是幸福,有人说获得成功是一种幸福。然而对于教育者来说,让教育回归幸福本源,打造幸福教育就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作为重要的民生诉求,新时期的时代命题,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幸福教育应该是教育者、教育对象对教育过程感兴趣,乐意参与教育活动,对教育活动的结果感到满意的教育。
基于此认识,学校积极构建了“教师乐教、善教、教得有效;学生乐学、善学、学得愉快;质量优异、师生满意、人民满意”的幸福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改变教学方式,让教师善于工作、乐于工作、享受工作。大力改革课程设置,推行“学案导学”模式,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功和进步的乐趣,为一生的发展奠基。
质量优异、师生满意、人民满意是幸福教育的根本。我们相信,幸福具有美妙的感染力,学生幸福起来了,教师幸福起来了,学校幸福起来了,必然会向更大的区域辐射,促使更多的学校向着幸福“转身”。
链接
阅读课搬到阅览室 淡淡书香润心灵
“阅读是学习之母、语文之根。”校长钟进友说,阅读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5月的校园,书香扑鼻。“我阅读,我思考”的读书演讲活动启事让人跃跃欲试。教师休息室里,舒适的藤椅,各类书籍可信手拈来,伴着咖啡和绿茶的清香,老师们一卷在手便可享受书香的时光;对于孩子而言,10多万册图书和供电子阅读的计算机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课余时间可以与书为伴、与书交友。
书香校园,还有更多活动形式的呈现。高二年级学生陈亮说,学校每年都有文明礼仪月、读书月等活动,大家踊跃读书、相互交流,并将读书月读后感汇聚成集。在学生自办校刊《博文》杂志上,还设有《学生天地》栏目,用以展示同学们的文采,洋溢出了浓浓的书香味道。
然而,把阅读课搬到阅览室更体现了学校的匠心独运。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图书资源,为同学们大力开展读书活动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空间。
“学生通过阅读日积月累,不仅获得思想上的提升,到高三每个人都能收获自己的作文素材库。”田卫老师介绍说。不仅是学生,阅读也促进了老师的教学提升,让教育变得更美丽。
爱上选修课 兴趣让学习变得更快乐
“用数学的趣味元素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英伦来个甜蜜约会,带领学生感受英伦魅力文化之旅;师生共同探寻无边无际的天空中星座奥秘;在音乐声中吟诗作对,体验文人骚客的书乡情怀……”这些选修课,仅听介绍就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选修课的设置与实验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钟进友表示,它的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学校开设了丰富多样且富于弹性的选修课,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事实上,自新课改启动以来,学校就着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目前已经开发成功60余门校本课程。在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中实施分段走班制,实行“必修+选修”结合开课的模式,其中歌唱、舞蹈、国画等课程备受学生青睐。
每周上选修课的时间里,十一中的校园里歌声飞扬,琴韵悠悠。教师各施所长,学生各选所好。学毛笔书法、国画、形象设计、练练舞蹈……60余门选修课,既是老师施展才识的舞台,又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大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的11月开始,学校已开始在高2015级开设非限定选修课。学生则可以像在餐厅买饭菜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程。选修课让众多学生在“读万卷书”之后,更奠定了“走万里路”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