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 媒体视野

[重庆时报]品读重庆十一中老师们的“教育进化论”

发布时间:2014/9/18发布者:系统管理员访问次数:

为鼓励学生战胜困难,时隔17年他再次横渡嘉陵江
品读重庆十一中老师们的“教育进化论”
(来源:重庆时报20149105657http://cqsb.cqtimes.cn/html/2014-09/10/node_101.htm
 
 
核心提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在《物种的起源》中这样描述物种的进化。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机体到有机体,生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终于出现了人类,产生了文明,才有了教育。
时光轮转,沧海桑田,从遥远的古代到21世纪,我们经历了从口耳相传到私塾、书院再到学校;我们经历了“西学东渐”东西方教育的融合与发展;我们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教育革命;我们正经历着信息化时代从传统教育的冲击……教育在不断的进化,教师也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洪流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也需要不断进化。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每一分、每一秒,我们的教育观念和需求都有可能在变化。因此,是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潮头起舞,还是随波逐流?教师的态度将决定个人的成就和学校的成绩,也将决定教育的高度。
重庆十一中“博文修德,精益求精”的办学理念,正是向我们展示了百年来十一中人对于教育的态度。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一群可爱的老师们,看看他们面对一道道难题,如何进化出超凡的本领和智慧,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
 
从一专到多能
40岁学篮球,上篮绝技征服问题学生
【如何让学生中心服口服?重庆十一中老师们在与学生的“博弈”中进化出了新技能,他们不仅有超凡的智慧和魅力,更练就了一生“绝技”,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数学老师王建杰就身怀这样的绝技。年轻时,王老师练就了听歌过耳不忘的本领,只听一遍,就能记住歌的旋律。王老师班上有个女生叫文文(化名),喜欢和老师作对,三科成绩加起来才50多分。但小文特别喜欢音乐。
一次偶然机会,王老师发现文文在听歌。于是他让小文在百度上随便搜一首歌,然后很快说出了歌名。这让小文惊叹不已。
“我学了这么多歌,你见我上课的时候听过歌吗?学歌也要合理安排时间。”从心里佩服老师后,小文学习的态度来了180度转弯,上学期期末,小文好几科第一次历史性及格了。
老师另一项篮球绝技也让同学们不得不服。“20年前,那时的学生一心读书,我们也一心教书。现在学生爱好多了,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于是40岁那年,以前球都不沾的他开始学习打篮球,4年过后,王老师已经成为全校有名的单挑王。
男生小军(化名)不仅喜欢和老师对着干,衣着也不讲究,打篮球时不喜欢穿上衣,其他老师怎么招呼都没用。
一天,小军收到了王老师下的战书:星期六下午篮球场单挑,谁输听谁的!结果,小军输得一塌糊涂,讲义气的他愿赌服输,不仅改掉了坏毛病,还成为了班上学习的积极分子。
在篮球场上,另外一场较量也在进行。女老师江霞正和男生雷明(化名)比赛投三分球。比赛的筹码是江老师输了,作业减半。而赢了这位调皮的男生就得全听老师的。最终败北的雷明输得心服口服。
老师经常被戏称为性别女、性格男,因此全班同学每次都叫她“Mr.Jiang”。江老师从12岁开始,坚持每天跑步,体育几乎样样在行。因此,班上每次体育活动、每次训练,江老师都要参加。渐渐地,江霞将体育运动带入到班级管理中。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惹毛”就去跑几圈,江老师和他一起跑,每次都是学生输。
最终,江老师的班级不仅秩序井然,全班同学还逐渐爱上了运动,从一个体育“弱班”变成了体育“强班”,在学校组织的篮球比赛还拿到了前几名。
 
从说教到示范
冒险横渡嘉陵江,只为给学生证明一句话
【如何让学生相信你,是靠说几句励志的话,或是仅靠书本照本宣科?重庆十一中的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化教育教学的水平,改变过去单纯说教的方式,亲身印证每一句话、每个知识,成为了学生最信赖的引路人。】
2011年,嘉陵江施家梁段。35岁的蒋祥俊时隔17年再次横渡嘉陵江。
水面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其实水下暗流和漩涡丛生。虽然自己一直坚持游泳,但距离如此长、水域情况如此复杂,十多年来几乎没遇到过。刚游出200米,蒋老师就感觉很累了。但是他在心理告诉自己:“经常给学生面对困难要勇于挑战,永不放弃。自己怎么能说一套做一套。”于是,蒋老师在意志支撑下,花了半小时终于成功横渡了嘉陵江。
老师从小喜欢游泳,觉得和水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江里、海里都是他最喜欢的去处。而这些与波涛搏斗的经历,经常成为蒋老师班会上的主题。
恰好蒋老师带班级到了初三,即将中考时出现了学习压力大、情绪低落的现象。为此,蒋老师经常用自己游泳的经历来勉励大家。“人要有挑战精神,不要害怕困难与挫折。蒋老师读书的时候还横渡过嘉陵江呢。”面对同学们还是有些迷惑的眼神,蒋老师深知,必须要亲自示范一次,才能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于是才有了这次冒险。
在蒋老师亲身挑战困难时,地理老师邓虹却带着孩子们的眼睛,踏上了奇幻旅途。普通人旅游主要有两个目的,要么是欣赏美景,要么是体验当地民风民俗和特色文化。而邓老师每次出行则是为了用每一处风景去印证课本里的知识。每次出行,邓老师都会带着地理的视角看世界,她会仔细记录不同地域植被和地质的改变,并将经历和见闻写成一篇篇散文游记,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
“地理课本里的很多理论知识,孩子们没办法去印证。所以我只好代替他们,去亲身印证,并把每段经历记录下来,给孩子们分享。”
今年的暑假,邓虹刚刚结束西藏的旅行。现在她正在整理她的西藏之行,关于珠峰的巍峨、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植被都将成为新学期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强势到温情
曾经“恶名远扬”,用相机赢得了学生的“欢心”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重庆十一中的老师们在教育实践的进化中,改变了过去严厉的管理方法,寻找到了“安生立命的新武器”。一张照片、一个魔方不仅让班级更加团结、更让教育充满了智慧和温情。】
陈明健老师至今刚好带完四届初三。这位看似温文尔雅的班主任,曾经多年前在学生之间却是“恶名远播“。
老师记得当初带的第一个班上有很多调皮捣蛋的学生。年轻气盛大他经常采取严厉措施,把班级管理的很严。在同学们眼里,“陈老师特别凶”。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还是传到了陈老师耳朵里。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并尝试着改变。
改变得从一部相机说起,2009年,陈老师家里买了一部单反相机。以前只会用傻瓜相机拍照的他,于是把业余时间都花在研究这部相机上。有时候,他还把相机带到学校,经常偷偷拿学生练手,抓拍同学们的各种神态和表情。
一次陈老师突发奇想,把抓拍的照片挂在了学习园地里。全班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没想到,外表严厉的陈老师观察得如此细致入微,大家都被感动了。这不仅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班级的秩序也更好了。因为,大家在开小差、打瞌睡时,说不定陈老师正拿着相机记录呢。要是被拍下来,那得多糗啊!
从此,陈老师成了班级的“御用”摄影师。但凡有活动,总能看到陈老师跑上跑下的身影。上届初三毕业之际,陈老师将3年来拍摄的每个学生的照片与初一入校时的入学登记照放在一起,做成了一本成长纪念册。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时,笑点、泪点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大家难忘的记忆。
老师的法宝是相机,而娄凌翔老师班级管理的法宝则是一个小小的魔方。娄老师最近发现班上有不少同学在上课时偷偷玩魔方。他知道强硬的制止效果不一定好,他想出了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那就是让大家一起来玩魔方。
一天晚自习,娄老师在教室里又发现有人在玩魔方。他不动声色地把魔方收了上来。在讲台上不到两分钟就把一个魔方转好了。同学们齐齐发出了惊叹声。“既然大家想玩魔方,那我们就专门找个时间来学习吧。”娄老师在进行这次“预谋”前,其实自己已偷偷研究了好几天。
从此以后,大家再也没在上课时间玩魔方了。
 
从知识到文化
开设汉服选修课,做文化传承的使者
【面对新问题,重庆十一中的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汲取多元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老师们也从中实现了从教书匠到教育人的进化。】
2014级高三9班是刘东华老师带的第一届高三。回忆起过去3年,刘老师感慨颇多。
大学一毕业,刘东华就当上了班主任。高一时,他尝试去信任学生,却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刘老师成了大家“欺负”的对象,这让他很困惑。
“教育需要润物无声,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我相信以真心待人,最终将赢得学生的尊重,以真心换到真心。”果然,从高二开始,虽然大家还是不怕刘东华,但大家都从心里敬重他,真正做到了“不畏而敬”。
这一切,都是因为刘老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养分。大学时,刘老师组建了《汉韵学社》,开展了学习国学和宣传汉服的活动。来到学校后,刘老师又开设了《汉服与礼仪》选修课,班上几十个学生都报了他的这门课程。
“我们主要是学习汉服与古代礼仪的相关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中忠、孝、礼、智等核心思想。让学生做一个懂尊重、会感恩、有追求的懂爱之人。
老师还在班会课上有意识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互动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开展“孝”为主题的感恩活动,会让学生来辨别哪些是“愚孝”。“学习传统文化,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将其发扬光大。”刘老师如是说。
和刘老师相比,文艺老师喜欢的文化则更多元,喜欢读书的她自称为“杂家”。她喜欢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也喜欢中外文学名著,更喜欢阅读二战历史书籍和人物传记。这些都成为了她教学中渗透情感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现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广度。”因此在教学中文老师经常会举一反三。如一单元在讲伟大的女性,讲述了特蕾莎嬷嬷,居里夫人和欧普拉。于是文老师应用了舒婷的《致橡树》—— 我不愿做那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又如在讲有关二战的阅读题时,文老师会描绘《诺曼底登陆》中的惨烈战争场景……
“一个广泛阅读的教师,能够抛砖引玉,给与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给予学生更高的思维平台,使学生能够脱离教材,在思想上得到升华。”文老师经常给学生推荐书籍:《天道》、《遥远的救世主》、《货币战争》等。因为她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
 
从外在到心灵
内外兼修,打着点滴上课的最美英语老师
【老师如何影响学生灵魂?老师要自身进化出高尚的人格、情操、学术的魅力,去感染、去影响、去唤醒每个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导师。】
在同学眼中,老师秦永文永远是最时尚、仪表最优雅的一位英语老师。这是因为秦老师十分注重仪容仪表,每天她都会穿着不一样风格的衣裳,每天上课前都要对服饰、装束进行精心地搭配。
“教育虽然不像银行商场一类的服务性行业,但穿着得体一点,更能受学生的喜爱。”但秦老师认为,相比外在之美,心灵之美、人格之美更为重要,而她也在用实际行动去感染每个学生。
2013级的高三8班是秦老师带的第一个文科班。刚接手时,班上成绩不理想。然而高考成绩却给了所有人一个大大的惊喜:全班一共近40人上了重本录取线!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切让秦老师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2012年,秦老师犯上了中耳炎。两个半月连动了两次手术,第二次手术后,秦老师顾不得医生的劝阻。依然打着点滴坚持给学生上课。所在医院的主任医师也深受感动,为其专门传授如何保护嗓子的方法。
同学们和家长被秦老师的行为深深震撼,大家决定用刻苦的学习和成绩回报给他们最敬爱的老师。大家还给秦老师起了一个称号:打着点滴上课的最美英语老师。
老师用个人魅力成功感化着每一个学生。而梅均老师则是用数学的魅力让问题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
张阳(化名)是班上有名的刺头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学习成绩很差,经常影响周围其他同学。梅老师深知强压解决不了问题。既然是学习出了问题,就得从学习入手。
老师发现张阳这孩子其实脑瓜子很聪明、反应很快。于是梅老师故意找一些看似很难的题型向他“求助”。一下子就激活了张阳喜欢挑战高难度的兴趣。渐渐地,张阳真的成了班上有名的解题高手。高中三年,张阳不仅成绩提升明显,他对班级的感情也不断增强。毕业之际,张阳抱着梅老师哭得一塌糊涂。那一次,是梅老师第一次见他哭。
 
从管理到教育
花甲之年重拾课本,生活老师学习教育心理学
【为了生存与发展,物种的进化从未停歇。而作为老师,及时在花甲之年也始终保持着求学若渴的进取之心,这才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
22点20分,重庆十一中学生寝室熄灯后,陈太余和其他生活老师一起开始在各个寝室巡查。等到同学们都进入梦乡后,陈太余放轻了脚步回到寝室。他看看了时间,已经23点多了。
虽然明天早上6点半就要起床,但是61岁的陈老师还没打算休息。只见他带上厚厚的老花镜,认真的研读一本叫《教育心理学》的书。这样的习惯,陈老师已坚持了很多年,虽然老花愈发严重,但他从未放弃。
在旁边的书桌上,还堆满了很多德育方面的书籍。每天陈老师都视这些书为珍宝。《教育心理学》是从当老师的女儿那借的,其他的德育书籍则是从学校德育主任那里借的。
之所以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陈太余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是因为他在生活管理中曾经遭遇的困惑与尴尬。
陈太余当过兵,退伍专业后在村里当了几年大队副书记,后来在水泥厂做了20多年的工人。2001年,陈老师才到学校当上了一名生活老师。
老师有三个儿女,都是在11中毕业的。因此,他对学校的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希望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对待学生。他认为只要为学生好,学生就能接受他的好。结果事与愿违,当他像教育自己儿女般批评一些违反纪律的学生时,得到了更多是顶撞、不忿:“你又不是班主任,又不是家长,你凭什么管我!”同学们更是从不喊他“陈老师”,而是喊他“生活管理”。
管理与老师二者间的差别,陈太余五味杂陈。“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是文化人,我一个初中文凭,要和他们沟通,就必须多学习。”正是抱着这样的初衷,陈太余开始漫长的学习之路。如今,陈太余不仅成功为“老师”二字正名,他还成为了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好帮手,更成为了同学们最受欢迎生活老师之一。
 
教育观察
 “教育进化”中的改变与坚守
2014年,我校学生参加高考,上北大(含医学部)、清华线10人,考入香港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等世界50强大学20余人, 600分以上高分161人,上重本766人,重本上线率超过50%;上本科线1200余人,本科上线率超过90%,整个高考上重本线的人数和上线率均名列全市前茅。我校学生参加中考,包揽南岸区一、二、三名;全区700分以上68人,我校占30人,居全区第一;全区前10名,我校占7人,居全区第一,联招上线率、优生率名列南岸区第一、全市前茅。在同类学校中,遥遥领先……
在采访临行前,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条学校消息。于是萌发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重庆十一中多年来教育教学质量一直能处于领先地位?这成为我们本次学校之行的初衷。
庆幸的是,我们从11位老师身上找到了答案。他们从未满足、从未放弃,从不停歇,为了更好引导学生,40岁学篮球,62岁学习教育心理学,为了学生横渡长江……我们在老师们身上找到了“博文修德、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精神。
百年来,老师们在进化,重庆十一中也在不断进化,在新的教育环境里,迸发新的活力。同时,他们又在坚守着某些东西。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这些教育最原始、最本真的真挚情感,才是激发老师们不断进化、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才是我们教育改革发展中最应该守着的——教育的灵魂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