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5级19班系列报道(三)
2014年3月17日,班会课,大屏幕上,蓝色的背景底色,配着精简深邃的标题“机变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学术讲座?我相信这是今天班会开始之前大家心里共同的疑惑。
然而那种盘亘在心里的不解在第一张幻灯片投映出来时就瞬间消失。随后,在一个接一个的板块中,在一环扣一环的问答里,在一场又一场的游戏里,自心里漫延而出的是冲出困顿的好奇,再用这好奇,去一砖一瓦地消解那矗立在脑海里的思维的高墙。
一、反转思维
有一道题目是这样:一个篮子里有4个苹果,4个同学均分,为什么最后篮子里还剩下一个苹果?从小学习,同学们的大脑早已习惯按照总数除以人数的方式来体现“均分”,自然就被“那道墙”所阻挡,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道题目的真正侧重点,不在于一开始就引领人陷入思维的泥沼——均分,而是解决为什么“还有一个苹果在篮子里”。这时若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四个苹果,一人拿一个,再让一个苹果在篮子里,就轻易地得到答案——一个同学将苹果放在篮子里一起拿走。看似难以回答的问题,若反转思维,从另一个反向的角度去思考,抓住问题的本质,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打破定势
有时大家思考问题容易进入一个固定的模式,不自主或无意识地陷入问题本身带给你的导向局限里,比如下一道题目:假设1=5,2=10,3=15,4=20,5=?许多同学不经思索,脱口而出“25”,却不知道早已走入题目所设置的陷阱里,用四面的“墙”将自己封闭。其实这道题的答案如此明显地在题目里显示,为什么大多数的人还是会错,还错得浑然不觉。因为他们顺着题设去寻找思维的方向,一开始是不错,可不能因为顺利的几步就局限了你所有的步伐,要时时刻刻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把握方向,打破思维的定势。
三、灵活机变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做“三八二十四与成语接龙”的游戏。参赛双方各派两人,运用随机给出的“1~9”的四个数字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得到结果“24”;并且同时还要完成成语接龙。一心二用,看起来难度确实很大。第一组的两位是班上公认的数学学霸,仗着实力,他们倆同时计算,得心应手;另一组同学能力稍弱,模仿着第一组,在第一局的混乱中当然失利,可是他们冷静的发现了问题,立马分工,——一人专注于计算,一人只管成语接龙。相较于对手的仗势蛮干,他们的优势就逐渐在随后三局中展现出来,最后反败为胜。在这样紧迫的时间里,同学的思维灵敏度被激发到了极点,那些潜藏的机变能力和想象力被挖掘了出来,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时间有限,班会虽然结束了,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无限地在心里泛起波澜:从懵懂的孩童成长至今,在我们的脑海里究竟矗立着多少被我们忽略的思维的墙?而它们又是否在时刻限制着我们天马行空的思维与想象?经历之后,回首时,看到的、欣赏的,是在旧路的束缚中浑浑噩噩、仓皇行走的自己,还是在开辟新路的荆棘丛里昂首挺胸、无畏向前的勇者?
所有的绮丽风景都是为奋力创新的人所开创。
在时代不断蜕变革新的浪潮中,让我们投身于创新的波涌中,打破思维的墙,奔赴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创造更富新意的世界。
(高2015级19班海伦)